2018年10月10日,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举行了一场别具意义的追思会。师生们手捧洁白的花束,齐聚在让·德·米里拜尔(以下简称“让先生”)的纪念碑前,默默缅怀这位来自法国、却视中国为第二故乡的传奇人物。尽管让先生已经离开人世整整三年,但他在西外四十载的身影依旧清晰如昨,他对中国的深厚情谊令人铭记。
这一天,也是让先生纪念馆的正式揭幕仪式。馆内陈列着他的讲义、书籍、生活用品及所有著作,静静诉说着他那一生不停歇的学术与奉献旅程。随着播放的影像缓缓展开,让先生朴实的生活点滴展现在眼前,他的笑容纯真而温暖,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。
生前,让先生拿着法国的薪资,却悉心教授着中国的学子。他终身未婚无子,但家中常常宾客盈门,充满了温馨与欢笑。今天,我们将走近这位传奇人物,细细品味他那段跨越国界的“中国情缘”。
1976年,让先生踏上了中国这片土地。经历了游历五十多个国家后,他最终选择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扎根。他的故事,还得从他在非洲的经历谈起。众所周知,非洲地广人稀,贫困与落后并存,人民生活艰难。而西方国家看似伸出援手,背后却多藏私利,使非洲人民陷入更深困境。与此截然不同的是,中国的援助无任何附加条件。
展开剩余87%在非洲最艰难的岁月里,中国不仅慷慨捐赠大量生活物资,还提供无息贷款,帮助非洲国家渡过难关。这份大方与真诚深深打动了让先生。他心中对中国人善良与伟大的印象愈发坚定,开始钻研中国文化,决心亲自踏上中国土地,探寻真实的中国。
然而,1968年第一次行动并不顺利。彼时的中国尚未对外全面开放,让只能滞留香港,等待机会。没想到,这一等就是八年。香港的生活与他在法国的优越环境天差地别,但让先生从未退缩。中国是他梦中的理想国,尽管艰难重重,他依旧义无反顾。
让先生的家坐落在巴黎第13区一座欧式别墅,门庭宏伟,庭院绿树成荫。他出身显赫,父亲曾是二战期间的空军司令,祖父是法国空军的创始人之一。父亲希望他从军,培养他学习军事知识,但让却痴迷于历史,坚定地考取了格勒诺布尔大学,潜心钻研世界历史,梦想走遍全球。
然而,战争打断了他的梦想。1939年二战爆发,20岁的让报名参军,却在法国败退后沦为战俘,四年被迫在工厂劳作。直到1944年盟军反攻解放法国,让才得以重获自由。自由归来的他,内心的梦想愈发炽热,辞别母亲,踏上了环游世界、探寻历史的旅程。
二十四年间,让游历五十余国,掌握十多种语言,深入研究各地人民的信仰与生活。在非洲,他被中国无私援助深深感动,辗转抵达香港,开始了新的人生篇章。抵港时,已50岁的让在一所大学任教,继续寻找进入中国的机会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1976年中法签订友好合作协议,派遣教师赴华任教。
得知消息后,让欣喜若狂,立即申请并通过,随后来到西安外国语大学。57岁的他,法国历史学博士,成为该校首位由官方派遣的外籍教师,主讲法语与法国历史。刚到西安,让被这里的简陋条件震惊,教师宿舍狭小简陋,教学器材陈旧落后,法语系竟然连一台录音机都没有,而香港遍地都是。
尽管如此,让依然满怀激情。他深知这里是梦想的国度,尽管中国还处于发展阶段,但他愿竭尽所能,改善现状。师生们亲切称呼他“让先生”,而他则给自己取了中文名“米睿哲”,从此成为名副其实的西安人。
在西安,让先生走遍古城每条街巷,攀登城墙,探访历史遗迹。他撰写的《明代陕西地方官吏制度》论文长达23万字,震动法国历史界。让先生在中国的岁月,始终奉献无私,从不计较个人得失。他拒绝西安外国语大学发放的工资,仅领取法国官方薪酬,省下的钱全部用于学校和学生。
每逢假期,让先生辗转香港,带回录音机、电视机、图书资料,极大丰富教学资源,直到薪水所剩无几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他的生活极为简朴,一生居住在60平方米的校内宿舍,一张床、一张桌子、一个衣柜,便是他的全部家具。面包、牛奶、奶酪、馒头、方便面构成日常餐食,其中1元一包的华丰方便面被他当作“人间美味”。
让先生的衣服每件穿了十年以上,尤其是那几件格子衬衫,轮流穿着,洗得颜色模糊,背部薄得几乎透明。他的针线包伴随一生,90岁高龄依旧勤于缝补,袜子上的补丁数不胜数。正是这种对自身的节俭,使他有能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。
一次,他和朋友外出用餐时,看见路边一名乞讨者,心生怜悯。饭毕,朋友送他回家,他却乘车折返回去,将钱递到乞讨者手中,方才安心回家入睡。从此,只要时间允许,让先生就会携带零钱,骑自行车前往小寨乞讨者聚集地,分发善款。他视这些弱势群体为可怜的生命,必须尽力帮助。
人生漫长,有人追逐私利,而让先生则竭尽全力扶助他人。对贫困学子,他更是慷慨无私,从生活费到学费,乃至学生家人住院,他皆伸出援手。每年,他购买教学设备,订阅学习书籍,寄往偏远山区学校,倾力助学。
在陕西石泉县,让先生的名声几乎无人不晓。他资助了32名贫困学生,如今这些学生已成长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。让先生用积蓄设立“米睿哲中国爱心教育助学金”,成为孩子们心中伟大的“让爷爷”,朋友眼中乐善好施的洋教授。基金最大的支出,是资助中国学生赴法留学。
40年间,让先生送出70多名中国学生,亲自挑选合适学校,帮助申请奖学金,频繁往返中法两国,事无巨细。他在法国的住所,是学生们的第二个家,常与他们同吃同住,亲如家人。让先生坚守“学成必须回国,将所学用于祖国”的原则,期望学子报效中国,因为中国已成他的故土。
让先生广交朋友,平等待人,西安的各阶层人士都与他交往密切。杨晨光,陕西省中医院医生,是让先生资助的留法学生之一,两人有超过二十年的深厚情谊。70岁时,让先生患严重结肠炎,虽多次赴法治疗仍未根治,身心俱疲。偶然间,他在杨晨光处接受中医针灸治疗,奇迹般地缓解了多年的腹胀。
“经典中医万岁!”让先生由衷感叹,随即立志推广中医。他鼓励杨晨光赴法深造,希望他能融合中西医之长,攻克疑难杂症。杨晨光欣然接受邀请,让先生为其申请学校、撰写推荐信、争取奖学金,奔走四年,直至2004年获得马赛医学院录取通知。
杨晨光学成归国,遵守承诺,用所学医术治愈无数患者。有人问让先生为何如此热衷帮助医生留学,他回答:“帮助一个医生,就是帮助许许多多的人,医生是救死扶伤的职业。”但让先生并未止步于此,他亲自潜心研究中医,翻阅无数典籍,拜访专家,昼夜不辍。
汉字的繁复与中医的深奥,他逐一攻克,先后出版两部中医著作,中法双语版本兼备。同时,他从西方视角撰写《中国传统文化精要》,浓缩中华文化精髓,向海外传播。让先生的无私奉献赢得法国总统高度赞誉。1993年,法国驻华大使亲临西安外国语大学,为他颁授拿破仑勋章,象征法国最高荣誉。
这枚勋章至今陈列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博物馆,让先生将荣耀与这所他奉献一生的学校共享。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,是他心灵的归宿。让先生常说:“世界的希望在中国,中国人应当帮助中国人!”他的心早已属于中国,从未想过离开。
1984年退休之时,所有人以为他会返回法国安享晚年,然而让选择留下,继续住在西安外国语大学那间简陋宿舍,潜心研究中国文化。为名正言顺,他申请加入中国国籍,争取永久居留权。1997年6月18日,他成为陕西省首位获中国绿卡的外国人。
“我是中国人!”让先生骄傲而坚定地宣告,等待这一天已久。2015年10月10日,在学生们的守护下,让·德·米里拜尔安详离世,享年96岁。终生未婚无子,他将遗体无偿捐献给中国医学事业,“希望我的遗体能对中国医生有所帮助。”这是他对中国的最后奉献。
40年来,让先生用无私情怀,书写了一段法国人在中国的动人篇章。虽已辞世,但西安外国语大学的师生永远铭记他,朋友们永远怀念他,而中国人民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位“外国的中国人”。
END
作者:ZHL绥萍
编辑:桢桢
往期精彩推荐:
18岁离家出走,24岁成“地表最帅和尚”,25岁被判刑,为何?
春晚40年,从辉煌到没落,你还能记住谁?
发布于:天津市众合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